該怎樣消除90%的抱憾和焦慮?向羅馬皇帝取取經(jīng)吧
你知道Steve Jobs、John D.Rockefeller、AmeliaEarhart以及UlySSEs S.Grant的共性是什么嗎?
他們每個人都具有將困難轉化為機遇的天賦,而這種天賦則取自于羅馬皇帝MarcusAurelius的禁欲主義意識形態(tài)。
生活中,我們總會陷入各種不如意,但有時又會一帆風順。
可以說,你的生活目標越有趣、越有價值,那么你所需要面對的犧牲以及不便也會越多。然而在這條通往偉大的道路上,我們卻常常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抱怨不斷。
這一切都源于錯誤的假設,即我們可以擁有一切:創(chuàng)辦了傳奇的企業(yè)卻從來都不需要處理被排斥的情況;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卻從不用面對困境。
為了成就偉大事業(yè),你需要對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重組,擯棄非現(xiàn)實以及自我破壞的形式。它們并不會幫助你實現(xiàn)有價值的目標,因為有價值的目標本身就能助你突破逆境。
最重要的是,大腦傳遞給你的信息會讓你為周遭情況以及他人的決定所支配,而不是依靠自己進行打拼。你開始下意識的將重心轉向享樂,遠離苦難,這一切使得落實你的構想變得愈發(fā)困難。
所以,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你是一位多么富有經(jīng)驗的企業(yè)家、藝術家或者作家,而是無論外部世界如何變化,你是否都能保持冷靜,專注于你所能進行改變的事物之上?
第一部分:培養(yǎng)幸福的技能
當困境并不是那么容易攻克時,請保證你的非理性情緒是在可控的狀態(tài)之中,因為大腦通常都會按照你所習慣的方式去作出反饋。但這是一種可以培養(yǎng)的技能,這樣你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解決問題上,而不只是做出反應。這是讓你憑借自己的能力就能生活幸福的關鍵所在。
希臘人將這種狀態(tài)稱為幸福(Eudaimonia),它被定義為一種知足的狀態(tài)。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看,“eudaimonia”表示憑借著良好的內(nèi)在精神來做出正確的行動。不幸的是,對于當今人們而言,“幸福”被定義成了一種主觀感受,而不是一種無需考慮自身情感狀態(tài)就對美滿生活進行描述的客觀狀態(tài)。
你要知道,個體的感覺并非來自于外部影響,而是由我們內(nèi)在的想法所生成的(常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每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我們總是把矛頭對準外部事物,但其實這種行為會在我們的心中制造出更多的矛盾。當我們對令人感到不安的現(xiàn)實情況進行回避時,例如期限將至、來自老板的緊急郵件等等,我們就會削弱自律能力,開始傷害自己。
運用這一原則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問你自己:
當更好的選擇出現(xiàn)時,你是否會感到心煩意亂或是恐慌?
有時候的確這樣,但更多時候并不是。
如果某種情緒并不能對現(xiàn)狀產(chǎn)生任何改變作用,那么它很有可能具有破壞性。
我并不是讓你冷漠對待一切。如果你愿意花些時間、勇往直前,那么你就能感知到它。請做好用邏輯來解決情感問題的準備,因為足夠的邏輯問題和陳述不僅更容易理解,而且將有助于你了解真相。
“今天,我從焦慮身邊逃開?;蛘哒f是我拋棄了它,因為它并非來自外界,而是曾經(jīng)深入我的骨髓,根植于我的感知之中?!?-- MarcusAurelius
第二部分:無所畏懼
如果你愿意,恐懼就能夠進入你的意識,但如果你選擇無所畏懼的話,恐懼就會消失不見。
Premeditatio Malorum是一種通過對接下來的局面進行生動想象而練習感恩以及做好最壞打算的技巧。
以下就是我的方法:
我試著想象失去了我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下一輪融資沒有結束;主要的客戶獲取渠道泡湯了;我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離開了公司。
每當打電話給我女朋友的時候,總有那么一瞬間,我會覺得這可能是我們之間最后一次的通話。這種感覺讓我對這段感情長期抱有新鮮感,并且加強了我們二人的關系。
Steve Jobs所善用的假設就是提醒自己,我很快就要死了。這可能發(fā)生在明天,也可能是在下一個八十年,思考死亡對我而言是最好的方法。
“時刻提醒自己的生命即將終結,這是幫助我為做出重大決定的最好方法?!??—?Steve Jobs
第三部分:從痛苦中學習
正如身體的疼痛是由身體的傷害和疾病所引起,精神痛苦則是來自于錯誤的信仰體系以及錯誤的判斷。
但是飽受痛苦折磨的生活有助于我們培養(yǎng)耐力以及內(nèi)心的平靜,而非產(chǎn)生精神上的破壞情緒。請記住,情緒是一種自然反應,重要的是你將作出怎樣的應對。
在MarcusAurelius看來,痛苦既非好事,但也并非惡魔。它會令人感到疼痛但又不會受到傷害,就像是生活中的其它事物,終有一日會過去。
圍繞消極展開的可視化運動
以下是我從Tim Ferris那里學來的一種實際訓練,幫你通過定義痛苦來實現(xiàn)宏偉目標:
1、準備好一張8*11的白紙,分成三欄。
2、在這張紙的頂端寫下你的宏偉志向(辭職創(chuàng)業(yè),搬去巴厘島,寫一本小說,什么都可以)。
3、在第一欄中寫出如果你真的下定決心去實現(xiàn)理想,最可能遇見的問題是什么。
4、在接下來的一欄中寫下該如何減少這類事情的發(fā)生。
5、在最后一欄中寫下你該怎樣回到最初的行業(yè),例如回到你創(chuàng)業(yè)前所在的領域。
當我從法學院畢業(yè),決定不去律師事務所而是開始創(chuàng)辦LawTrades時,我照做了以上步驟。在1-10分中,我把這種痛苦的等級劃為3分(如果創(chuàng)業(yè)沒能成功,那我可以繼續(xù)在律師事務所工作),改變生活的得分為10(每天醒來都能做我所熱愛的事情)。
“在可以消滅恐懼之前,你必須對它們了如指掌” —?Yoda
第四部分:重點不在如何反應而是如何應對
對于外部世界,你要做的是應對而不是下意識的反應。基于邏輯的反應是一種行為,是基于情緒狀態(tài)的一種沖動。反應并不能改變世界,它只會改變你的自身,真能對世界起到改變作用的是應對。
備忘單
· 所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
· 把做的每一件事都視作是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
· 沒有什么是你無法失去的
· 接受那些你無法改變的事物
· 拒絕成為一名受害者
· 練習怎樣應對不幸
· 將消極情緒可視化
· 不要讓情緒壓倒你的思緒
(編輯:Zoey)
全部評論